环境:
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1: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地方、区域和全球系统。
注2:外部存在能够被描述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气候或其他特性。
理解要点:
环境是环境管理体系作用的主体对象,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同我们日常对环境的概念相同。标准用“外部存在”对以上内容进行简练抽象地概括。在理解这个定义时,我们应密切注意两点:
(1)环境包括人,通常对环境理解不包括人,而把人独立环境之外,而在ISO14001标准中,环境的概念也包括人,视空气、水、土地等平等看待。
(2)环境具有不可分割性、空气、水、土地、人、自然资源、植物、动物等全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上所有物质与形态的组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因此,环境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
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变化。
理解要点:
环境影响强调一种“变化”:如上述环境的组成要素或相互关系发生了改变,即具有了环境影响。如河流水质的改变、空气成分变化等都是改变后现象,是结果。这些变化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益的。我们更关心的是有害的变化,是负面的环境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可能威胁到保护对象的生存与发展,其中造成较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后果的是重大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的根源在于“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活动可包括组织的生产、管理、后勤、经营等多种类型,是有目的、有组织进行的。 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生产与经营的产出,如汽车和汽车的维保。因此,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认为:环境因素是导致环境影响的原因,环境影响则是环境因素作用于环境的结果。
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与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是一致的,就组织内部而言,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是相对的,而非绝对。
组织:
具有自身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等功能,能实现其目标(3.2.5)的个人或群体。 注1:组织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独资经营者、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合营公司、慈善机构、社会事业机构、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
理解要点:
组织的形式可能是: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也可能是这些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组织的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有其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权限。从事某种活动、生产某类产品和提供某种服务。同时它也必有其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能够管理、控制、改变这些活动、产品和服务,使其完成规定的职能。 对于结构形式较为复杂的组织,可以按其运行单位分为多个组织,每个运行单位应具有独立的职能和行政管理权限。如总公司与分公司、总厂与分厂、大学与分校等。
相关方:
可能影响或被影响、或者发现自己受到某决定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3.1) 注1:发现自己受到影响意为此感知的影响或已经告知组织。例如:客户、社区、供应商、监管部门、非政府组织、投资方和雇员。
理解要点:
相关方可以是团体,也可以是个人。他们可分成两类即:
受到组织环境绩效影响的相关方。如与该组织相邻的组织或个人、邻厂、周围的居民、下风向的企业等;与组织的经营生产活动相关的如股东、供应方、客户、员工等。这类相关方往往会提出各种要求或建议来改善组织的环境绩效。这些要求或建议应纳入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应予以特别重视。
关注组织环境绩效的相关方:这类可能包括:银行、政府部门(如规划部门、环境部门等),环境保护组织等。
绩效:
可测量的结果。
注1:结果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结果。
注2:绩效可能与活动、过程(3.3.5)、产品(包括服务)、体系(3.1.4)或组织的管理相关。
理解要点:
结果即为成绩和效果。该定义强调行为的结果,而非行为本身。这一结果是根据环境方针和目标、指标的要求,控制环境因素得到的。因此环境绩效可通过对环境方针、目标、指标的完成程度来描述,并体现在具体某一或某类环境因素的控制上。 同时这一结果也应是可测量的、可评估的。它是可以比较的,组织可将自身以前与现状进行比较。
管理体系:
组织为指定方针(3.1.4)和目标 (3.2.5)以及实现这些过程(3.3.5)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1:一个管理体系可重点关注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例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能源和财务管理。)
注2:体系要素包括组织的机构、作用、职责、策划和运行、绩效评价和改进等。
注3:管理体系的范围可能包括整个组织、组织特定的及确定的职能、组织特定的和确定的部分、或集团组织的一个或多个职能。
理解要点:
环境管理体系是全面管理体系一个组成部分,它对组织其它管理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它需要溶入组织的整个管理当中。管理体系是一些具有特定功能和作用的管理要素彼此组成的有机整体,应包括:组织机构与职责、策划活动;包括组织为环境管理提供的资源、即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同时也包括组织的管理过程和操作规章。 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与运作的所有过程将围绕环境方针展开,包括制定、实施环境方针并管理其环境因素。
审核:
为获得客观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成成文件的过程(3.3.5)。
注1:审核可由组织(3.1.4)自己执行或由其他方代表其执行。
注2:审核可以是组合式审核(组合两个或多个专业)。
注3:免除在被审核活动中的责任或消除偏见和利益冲突可以证明独立性。
注4:“审核证据”包括与审核准则相关且可验证的记录、事实陈述和其他信息;而“审核准则”则是指与审核证据进行对比时作为参照的一系列政策、程序或要求(3.2.8),在ISO 19011:2011中3.3和3.2定义。
理解要点:
一、术语“审核”是ISO/IEC导则—第1部分—ISO增刊附件SL中给出的ISO管理体系标准中的通用术语及核心定义之一。其最初的定义和注释已经被修订,以消除术语“审核准则”与“审核证据”之间循环定义的影响。
二、审核是按照程序对实体是否合格的测定,由一系列相关的测定过程所构成。审核的基本要素包括由对被审核实体不承担责任的人员获取审核证据,将收集到的这些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的相应规定或要求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记录评价的结果及支持的证据等。 审核是系统的、独立的和形成文件的过程:
(1)“系统的”是指对与审核有关的所有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系统的关系和作用。审核是通过获取审核证据、进行客观评价、得出审核结论等一系列过程,用于确定、分析、评价被测定的实体与规定要求的符合性。 这些过程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形成系统的逻辑关系。审核的系统性要求审核应是有序和规范的活动,对审核活动要经过策划并使之处于受控状态,以确保审核的系统性;
(2)“独立的”是指对审核证据的收集、分析和评价是客观的、公正的,应避免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以及审核员自身因素的影响。公正性是第三方审核的关键要求;
(3)“形成文件的”是指审核要有适当的文件支持,过程要形成必要的文件,如审核策划阶段应形成审核计划、审核实施阶段应作好必要的记录、审核结束阶段应编制审核报告等。 审核可以是内部(第一方)审核,或外部(第二方或第三方)审核,也可以是多体系审核或联合审核。
三、对同一个受审核方,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管理体系一起做的审核称为“多体系审核”。例如,同时审核同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
四、对同一个受审核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审核组织所做的审核称为“联合审核”。例如某国内认证机构审核组与某境外认证机构审核组共同审核一个申请认证的组织。
五、内部审核,有时也称为“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用于管理评审和其他内部目的,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可以由与正在被审核的活动无责任关系的人员进行,以证实独立性。
六、外部审核包括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
七、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审核组织进行,如提供合格认证/注册的组织或政府机构。 ISO/IEC 17021:2015条款3.4中定义为“认证审核”,即“由独立于客户和依赖认证的各方的审核组织实施的、对客户的管理体系进行以认证为目的的审核”。 在涉及管理体系认证的定义中,第三方认证审核简称为“审核”。认证审核包括初次审核、监督审核和再认证审核,还可以包括特殊审核。认证审核通常由依据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提供符合性认证的认证机构的审核组实施。
八、结合审核,是指一个客户同时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接受审核,称作结合审核。该概念与多体系审核相似。
九、一体化审核,在ISO/IEC 17021:2015条款3.4的注6中定义为:“一个客户已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的应用整合在一个单一的管理体系中,并按照一个以上标准接受审核,称作一体化审核”。表面看与多体系审核/结合审核的概念相似,但是在实质上有很大区别。一体化审核的关键在于受审核组织是否做到了将若干管理体系的“标准要求的应用整合在一个单一的管理体系中”。ISO/IEC导则—第1部分—ISO增刊附件SL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目标:
要实现的结果。
注1:目标可以是战略目标、战术目标或运行目标。
注2:目标可以涉及不同专业(例如财务、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目标)并能应用于不同层次【例如战略、整个组织、项目、产品、服务和过程(3.3.5)】。
注3:目标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表达,如预期成果、目标、运行标准、环境目标(3.2.6)或采用其它意思相近的词语(如目的、目标或指标)来表达。
理解要点:
环境目标是依据环境方针制定的,是将环境方针具体化和量化。通俗讲,环境方针是宏观的方向性的。目标是具体的、量化的。如方针中强调改进工艺,环境目标则应具体体现哪项工艺需改进。
最高管理层:
位于最高层,指挥并控制组织(3.1.4)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注1:最高管理者有权在组织内授权并提供资源。
注2:如果管理体系(3.1.1)的范围仅覆盖组织的一部分,那么最高管理者是指对组织该部分进行指导和控制的人员。
理解要点:
最高管理者通过其领导作用和实际行动,可以创造一个员工充分参与的环境,环境管理体系能够在这种环境中有效运行。
环境状况:
在某个特定时间确定的环境(3.2.1)的状态或特征 。
理解要点:
无论组织的规模(大型或小型)、活动、产品或类型是何种情况,组织总是处于持续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因此,组织应理解所处环境状况。
合规义务:
一个组织必须遵守的法规要求和一个组织必须或选择遵守的其他要求。
注1:合规义务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
注2:合规义务可能源自强制性要求,例如:适用法律及法规;也可源自自愿性承诺,例如:组织和行业标准、合同契约、业务守则以及与社会团体或与非政府组织建的协议等。
理解要点:
环境法律法规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它要求的种类较法律法规要为广泛。
风险:
不确定的影响。
注1:影响是与期望的偏离——正面的或负面的。
注2:不确定是对某一事件、事件结果或可能性的认识或知识的相关信息缺乏或部分缺乏的状态。
注3:风险的特点通常涉及到可能发生的事件(如ISO指南73:2009定义3.5.1.3)及后果(如ISO指南73:2009定义3.6.1.3),或两者的结合。
注4:风险通常表示为:一个事件的后果(包括环境的变化)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ISO指南73:2009定义3.6.1.1)的结合。
理解要点:
风险是一个与不确定性密不可分的概念。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在各种选择之间取舍的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只有抓住风险的本质,才能正确理解风险并做出恰当的风险管理决策,进而在未来的竞争中稳步前行。
风险和机遇:
潜在的不利影响(威胁)和潜在的有利影响(机遇)
理解要点:
按照风险导致的后果不同,可以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投机风险是指那些既存在损失可能性,也存在获利可能性的风险。二者在风险管理方面有很多不同。
生命周期:
潜在的不利影响(威胁)和潜在的有利影响(机遇) 一个产品(或服务)连续的、且相互关联的阶段,包括从原材料获取或从自然资源生成直到最终处置。
注1:生命周期阶段包括原材料的获取、设计、生产、运输/交付、使用、生命终了处理以及最终处置。 [修订自:GB/T24044:2008,3.1——“(或服务)”已加入该定义,并增加了“注1”]
理解要点:
组织了解产品和服务体系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了解从开发设计、制造、流通、报废到再利用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并予以定性或定量评价。
有效性:
策划的活动实现的程度以及预期结果完成的程度。
理解要点:
有效性包括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两个方面,活动是否完成,结果是否达到的程度就是有效性,概括说是一项工作是否做好的程度。
参数:
环境、管理或运行的条件或状态的量度表达形式。
来源:ISO 14031:2013.3.15
理解要点:
参数示例:原材料和能源使用数量,CO2排放数量;单位产品产生的废物;材料和能源利用率;环境事故数量;废物再利用百分比;包装材料循环使用百分比;特定污染物排放数量,如:NOx,SOx,COx,Pb等。
要求:
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注1:“通常隐含”是指对于组织(3.1)和相关方(3.5)的惯例或一般做法,考虑这些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
注2:规定的要求是一种明示的要求,如:在文件化信息(3.7)阐明的要求。
注3:除法律法规要求外,组织决定遵守的其他要求也是必须遵守的要求。
理解要点:
“通常隐含”指依据习俗或惯例,对于组织和利益相关方而言,这些需求或期望都是不言而喻的。
“明示的”要求通常以规定的要求表示,亦指明确提出的要求,例如协议、合同等文件信息提出的要求。 社会生活、活动和组织实际的业务活动中的要求需要具体化和有针对性。因此,对于不同的要求可加修饰词,以表示特定类型的要求。例如环境要求、环境管理要求、相关方要求、法规要求、目标要求等。 不同相关方的需求不同,要求也不同。要求可为自于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即便是对相同对象也存在不同的要求。在很多情况下,要求也可以由组织提出。
文件化信息:
需要组织(3.1.4)控制并保持的信息,以及包含信息的媒体。
注1:文件化信息可以以各种的形式和媒体存在,也不限渠道来源。
注释2:文件化信息可包括:
—环境管理体系(3.1.2),包括相关过程(3.3.5);
—为组织运行而创建的信息(文件);
—实现成果的证据(记录)。
理解要点:
组织需要控制和保持的信息及其载体构成了形成文件的信息。形成文件的管理体系信息不等同于管理体系文件。 组织在环境管理方面形成文件的信息是组织在环境管理范畴内需要加以控制和保持的信息及其储存介质。 组织形成文件的质量信息应适合于组织的管理,应能够充分满足实施环境管理需要的控制。 在环境管理中,环境文件信息可以任何格式和载体存在(例如,文件的编排格式可以是流程图、矩阵图、对照表、文字表述等;载体可以是纸张、电子媒介或其他特质),并可来自任何来源(例如内部编制的、上级发放的、外来的)。
组织在环境管理活动中应适时地将质量管理信息形成适用的文件信息。形成的文件信息可涉及以下方面:
——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的相关的过程;
——为用于组织的运行而创建的信息(通常是系列信息)形成的文件;
能力:
运用知识和技能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
理解要点:
能力不仅体现在个人素质上,还体现在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本领上。 能力应得到证实,包括个人素质以及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本领。审核员的能力应通过评价和不断地参加审核来加以证实。
外包:
安排外部组织执行组织的部分职能或过程
注1:虽然外包的职能或过程是在组织的业务范围内,但是承包的外部组织是处在组织的管理体系覆盖范围之外。
注2:这是ISO/IEC导则—第1部分—ISO增刊附件SL中给出的管理体系标准中的通用术语及核心定义之一。
理解要点:
组织把原属于自身应该实施的工作(或对顾客做出承诺的工作)交由其他组织或个人去做称之为外包。虽然外包的职能或过程是在组织的业务范围内,但是承包的外部组织是处在组织的管理体系覆盖范围之外。 外包的特征是组织的职能或过程由外部组织去实施。组织通过动态地配置自身资源和有效利用企业外部的资源,使组织自身与其他企业的功能和服务的相互交叉,实现组织的职能。
外包过程的管理是EMS重要部分,必须确保外包过程得到充分的实施和控制:
(1)组织可以把原属于自己对顾客的承诺工作活动外包,但是不能把责任外包;
(2)外包组织可以是与组织同属一个大组织的另外一个组织;
(3)外包可能是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也可能是短期的合作。
污染预防: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
注1:污染预防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再生和处理。
理解要点:
污染预防是建立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主导思想。其具体做法可分三个层次,即:
源头控制:从产品的设计、工艺的设计、原材料的选择开始,充分考虑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
过程控制:当产品和工艺设计无法避免环境问题出现时,则应在生产的过程中,加以控制,如优化工艺结构,强化过程管理,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末端治理:目前的工艺生产技术很难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对于最终产生的污染物,则是应采取有效的治理手段加以处理,从而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实现污染预防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管理手段也包含了有效的技术措施,定义中例举了一些普遍采用的方法且给出了优先顺序:源削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再生和处理。
环境方针:
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的环境绩效所正式表述的总体意图和方向。
注:环境方针为采取措施,以及建立环境目标和环境指标提供了一个框架。
理解要点:
环境方针是一个组织基于其自身现状的环境管理的总体的指导方向,是组织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与工作原则的概括性表述,体现了组织对环境管 理所要取得的环境绩效的总体意图。它可为组织制定环境管理目标提供依据和出发点。